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目前在我国,高端H13 热作模具钢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,比如瑞典一胜百、德国葛利兹、日本大同等知名企业。其主要原因是国产模具钢存在组织均匀性较差、碳化物偏析严重、粗大,致使模具热疲劳性能较差,模具使用寿命短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急需高热疲劳性、高使用寿命的铝压铸模具钢材。通过采取高温扩散均质化处理、三向锻造、锻后细晶化及球化退火处理,可明显改善显微组织的均匀性,减少碳化物偏析,提高模具的抗热及抗疲劳韧性,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,使产品达到同类进口材料的水平。
1原材料的冶炼 H13(对应国标4Cr5MoSiV1),其执行标准为GB/T1299—2014。此次试验选取两种冶炼方式下的H13原材料进行生产对比。冶炼方式1:电炉冶炼+ 炉外精炼+ 真空脱气+ 连铸+ 保护气氛电渣重熔。冶炼方式2:电炉冶炼+ 炉外精炼+ 真空脱气+ 模铸。具体成分如表1 所示。
2均质化加热锻造 两种冶炼方式下,选取6 t 气体保护电渣重熔钢锭及6 t电炉精炼钢锭进行锻造生产,同炉次生产直径为450mm的锻圆。加热采用天然气室式加热炉进行钢锭的加热,加热曲线设定为阶梯式加热,确保钢锭的充分加热以减轻钢锭组织热应力,使加热均匀,组织转变均匀。同时提高加热温度,并延长高温段的保温时间,以使原料中心的金属碳化物偏析进行均匀扩散,有效改善原始钢锭的锭型偏析。由于H13 钢种合金含量较高,碳化物偏析比较严重,采用高温均质化锻造可有效改善这一原始缺陷。大量生产试验数据表明,高温均质化可明显改善锻件的带状偏析。加热工艺曲线如图1 所示。
使用4000t 油压机对其进行锻压生产,采用三向锻造、宽砧压下的锻压方式。镦粗过程采用镦粗板,注意控制钢锭锭身的表面折叠及裂纹。纵向拔长时起始锻压变形量控制在10%,控制每道次接砧量在200~300 mm。待第一道次变形完成,加大道次压下量至20%左右,进行大压下变形。采用小十字交叉的变形方式,通过该变形方式可充分保证坯料芯部的变形渗透,使钢锭中心偏析的碳化物组织充分破碎并改变形态,焊合材料内部的原始组织缺陷,同时确保每个方向都有大于2 的变形比。控制最后一火次的返炉时间及变形量,有效防止组织晶粒的长大。控制终锻温度≤800 ℃,预防粗大晶粒组织的遗传,为后续热处理提供优良的基体组织。
3锻 后 细 晶 化+球 化 退 火 锻后采取快速冷却的方式,可明显减轻锻造后的组织遗传及混晶现象。通过细晶化+ 球化退火的工艺(见图2)可得到优质的球化退火组织。
细晶化的工艺实质就是“高温固溶+ 碳化物时效析出”,以实现微观组织和碳化物的双细化。参照H13钢的过冷奥氏体曲线,可以得出H13 钢的临界温度在略高于Ac1(860 ℃)以上的温度进行奥氏体化保温,保留小部分碳化物不溶解,作为球化退火的晶核;奥氏体保温完成后,快速冷却至300~350℃(表温),保证了较好的晶粒(和较多的)自发形核的核心,然后升温至等温球化温度;为了使球化完全,使大部分奥氏体转变,在Ar1 温度以下适当保温,进行等温球化处理,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。若冷却速度过快,首先不利于球化组织形成,其次,形成的碳化物及其组织细小,但是硬度偏高,不利于后序机加工的进行;反之,如果冷却速度过慢,容易使碳化物长大,金相显微组织非常差。通过细晶化处理,有效减少了二次碳化物的数量,避免了网状碳化物的形成,为随后时效过程的碳化物颗粒大小一致且弥散分布打下了基础。锻后采取及时淬水的冷却方式,可以有效地改善晶粒粗大的出现,切实可行的球化退火工艺可使碳化物细小、均匀地弥散于晶界内。
4组织性能 4.1 带状组织 在锻件端部相当于钢锭头部端取试样片,在其心部50倍下检验带状偏析,按照SEP 1614 标准评定级图片评级,检查结果显示,电渣重熔锭生产的锻圆带状组织、偏析可达到优质级别;电炉锭生产的锻圆只能达到标准合格级别。 4.2 球化退火组织(金相) 对横截面中心位置进行显微组织检查,结果表明,按电渣重熔锭生产的锻圆晶粒细小,碳化物弥散均匀,组织为均匀的球状碳化物组织,按NADCA#207—2003 标准评级为AS2—AS4,电炉锭生产的锻圆组织珠光体分布不均匀,组织存在枝晶偏析,按NADCA#207-2003 标准仅评级为AS7—AS10。 4.3 横向冲击试验(奥氏体晶粒度) 在材料直径1/2 位置(中心)处取样进行横向、纵向冲击试验,采用7 mm×10 mm×55 mm无缺口试样。试样在1 030 ℃±10 ℃条件下至少保温30 min 后淬火,≥590℃回火2次,并检查硬度值(HRC)。取5个试样,去掉冲击最高、最低值,三个冲击平均值试验结果为实测值。使用WEW-300B 型冲击试验机进行横向(无缺口冲击)试验,缺口冲击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。
对试样进行晶粒度检测,结果表明,电渣重熔锭锻件的奥氏体晶粒度可以达到9 级以上,而电炉锭锻件的晶粒度仅达到5 级,检验结果如图3、图4 所示。
5结 论 1)试验表明,不同冶炼方式下的H13 钢锭及电渣重熔钢锭,经过均质化、锻造、细晶化后的金相、带状偏析有所不同,电渣重熔后的材料晶粒度及带状偏析明显优于电炉锭,且参照北美压铸协会NADCA#207—2003 标准进行金相组织评级,电渣重熔后的金相组织级别明显优于电炉锭的金相组织级别。 2)不同冶炼方式下的H13 锻圆,在中心取样,经过调质热处理后,无缺口冲击韧性值及组织晶粒度有明显差别,电渣重熔锭生产的锻圆等向性明显优于电炉锭,组织晶粒度及其液析碳化物也有明显差距。 此文章转发自公众号阿斯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