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赞助论坛土星守则升级攻略
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
[ASME] 内压无折边锥壳的拯救

854 0
道祖 发表于 2021-5-25 08:43:00 |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缘起

运输在即,锥壳不够,木已成舟,覆水难收,如何拯救?
一位朋友给我发过来一台内压无折边锥壳的计算书截图:
锥壳名义厚度    20mm大端锥壳无需加强小端锥壳加强厚度    28mm小端筒体加强厚度    28mm输入厚度:    25mm结论:合格
设备已经做完了,锥壳,大端筒体,小端筒体均用的25mm制作的。
业主审查的时,不了解GB的规范,虽然看到了“合格”的结论,但是不理解,为什么突兀的出现28mm,需要合理解释。

朋友问:

“这个锥壳计算安全吗?”
规范要求
这个问题经常遇到,小端需要加厚,但是计算书是合格的,2017年的时候发过类似的文章。所以搜索了一下,把链接发给了朋友:
回到一开始的问题,SW6说是合格,那么到底合格还是不合格呢?这时应该分两种情况:
1.如果锥壳是一个厚度(大多数情况),那么取整个锥体8mm是不安全的。
2.如果锥壳是由3段拼接,大端10mm,长度110mm,小端厚度8mm,长度25mm,其余的锥壳8mm,并且相应的筒体符合计算书要求。那么计算书说的8mm是合格的。VCAD,公众号:压力容器唯心不易内压无折边锥体计算的困惑
朋友看了文章,又道:

“要早点看到就好了,应该取28mm,可是我们已经用了25mm,设备水压都做了,准备运输了,这可怎么办?”。
“不可能割下来重新买料加工啊,几个锥壳筒节90多吨,工期也来不及啊。”
难道没有回天之术吗?


26956b36376188235170db87575479a7.png

为何小端要加强

在实际的计算中,经常会发现小端需要加强,按照GB150.3的图5-13,锥角大于5.2度左右,锥壳小端都需要加强。


beae4948f7d6a2e8bf3784200dedf2dc.png

锥壳小端和大端连接处的最大应力为周向薄膜应力,虽然是不连续区域的薄膜应力,但是一次应力的成分占主要部分,所以规范的控制值设定在了1.1S(S为许用应力),不是 1.5S。
如下图所示,锥壳小端处所受压力,除了法向压力外,还有A区域的压力,基本上都由锥壳小端和小端筒体共同承担。为了平衡A区域的压力所产生的应力,属于一次应力。

8eb33ec421ee4791f1ed8f5fe5ce0444.png



e567d8f16175caa1056d7d8d11008438.png
《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一些问题-李建国》一文中对锥壳的大小端应力限制做了解读,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。

分析能否拯救
朋友问:
常规的公式计算需要28mm,会不会分析下来25mm就够了?
这也是一种误解,其实对于回转体的计算模型,理论解已经是比较精确的了。常规公式计算不通过,分析也大概率的不会通过。如果判定能够通过,很可能是设计者对规范理解有问题。

那么对于上文的结构,分析会不会有奇迹出现呢?不妨一试。

建立模型,划分网格

a80e89c15f2929d53117d11d9124a7aa.png
施加载荷
4f54e02f5c21b5683466a4015340729a.png
计算结果:

cfde3bd2b61faa6dc5eb43906f085125.png

线性化,重点关注锥壳小端的路径1,2,3

799d2f3529aaa6f01cd891e33903f6e3.png

结果表:
路径PL分析值许用1.1S判别路径1232.9228.063不合格路径2227.4228.063合格路径3231.8228.063不合格
如果按照1.1S评定薄膜应力的话,分析的结果也是不合格的,不过分析值超出许用值不大,危险性应该不是太大。
如果将来可以按照第四强度理论做评定,甚至可以直接评定过。

加强圈的效果

一般来说,对于小端附近增加一个加强圈,对于小端降低应力值是很有用的。在GB150.3中,可以通过设置加强圈对小端筒体进行加强。
不过由于规范只在内压和轴向载荷共同作用时使用加强圈,且要求必须先满足锥壳厚度,再考虑加强结构,使得在SW6中,即使输入加强圈尺寸,也无法参与锥壳本体计算,降低锥壳厚度。

0936f4681ab2042f1f3a4effcc9e862e.png

不过在分析中,可以考虑加强圈对于锥壳和筒体连接处的影响。
在距离小端焊缝50mm处加上250*25mm的加强圈。
522ceb815888e9189d6b45700c775b23.png

上部加上加强圈后,上部加上加强圈后,应力值明显下降。

86d6a7ed0c0dd40f098f353d8f281bde.png
小端的最大应力由293.275降低到230.3Mpa,下降明显。

9e2de952f53bb25916eee61409dd43ae.png

仍旧按照上次的位置进行线性化,得到如下结果

路径PL分析值许用1.1S判别路径1189.2228.063合格路径2186.4228.063合格路径3190.1228.063合格
小端局部薄膜应力由最大232.9MPa,下降到190.1MPa,下降的非常明显,而且根据GB150.3的1.1S来评定,也是合格的。
考虑到设备本体已无法更改成28mm,如果小端能够焊接一个加强圈,那么锥壳,大小端筒体都可以采用25mm即可,既降低了成本,又满足了规范。

它山之石
那么这个锥壳按照经验是安全的吗?
个人认为这个锥壳实质安全,但是不符合GB150.3的规范。
实质安全原因有2:
分析结果按照1.1S评定合格。因为用ASME VIII I的方法来计算此锥壳,相同许用应力,不用加加强圈就可以计算通过。
ASME里对于锥壳小端是否需要加强,用的是GB150.3的5.6.4条。完全不考虑1.1S和锥壳半顶角5.2°的限制。所以小端计算特别容易通过,如果不通过,加锥壳厚度或者加强圈都可以,两者并没有必须要优先加厚前者。

f495aa4f2d144f4e896ff6cb7c4c1dad.png

ASME的锥壳,即使评定,也不会用1.1S来评定,和分析一样,局部薄膜应力用的是1.5S。


de97fe3d3f48ee58ab76cc1c3eb025bc.png

GB150.3的一条,“任何情况下,过渡段不得小于与其连接的锥壳厚度”,使得很多时候,不得不加厚锥壳大小端的筒体,或者做个小短节筒体,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浪费。


afd334fd4eaf6daaa620459bb809dfed.png

ASME也不会要求过渡段不得小于与其连接的锥壳厚度,各段的厚度设置更为灵活。
GB计算锥体,需要各种要求和限制,像不像正牌女朋友,交往需要买车买房彩礼一大堆条件。
在ASME里只保留了简单的几条,无需过多限制,简单清纯,温柔体贴:我只会心疼哥哥,魔性的声音在耳边回荡。

05498b5a327bd89979f7f4a4245eb406.gif

同样一个锥,在美国放心用,按理来说,运到中国,也不会出现强度的问题。
其实对于内压有折边,无折边的锥壳的计算,GB150.3的算法是ASME,EN三种方法中计算出来最厚的。
安全系数比GB高或低的规范,锥壳计算的结果都比GB要薄,GB的计算方法和判定规则,是否可以商榷一下。

当然在目前规范没有修改的情况下,一切应该以规范为准。
往期精彩:夹套锥壳需要用锥壳模型计算吗(续)
半顶角大于60°的锥壳的设计
锥壳厚度不小于连接筒体厚度?
外压锥壳与筒体连接处需不需要做支撑线?
锥体的参数化画图


以上内容转载自公众号:压力容器唯心不易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"小礼物走一走,来土星人论坛支持我"
还没有人打赏,支持一下

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灯 在本版发帖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